五谷台
说到淮阳的风景名胜人文遗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陵一湖一古城,二老三皇享盛名;四冢五墓六公祠,七台八景湖中映。”本期《考古周口》,带您一起寻踪淮阳“七台八景”。
淮阳 “七台八景”起源
资料显示,“景”以四个字命名,规范于清康熙年间。一般是古人根据一个地方的人文自然特点,用四个字进行描述概括。江浙一带最为普遍,比如杭州二十四景、承德三十六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都会有四字景观,比如西湖十景、长安十景等。“八景”常见于地方志中,往往指的是一个区域内的八个景致绝伦、内涵深厚的着名景观。
按照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周口地方州府志,清顺治版的《陈州志》第十卷记载了“古陈八景”。而现在大家熟知的八景在乾隆版《陈州府志》里面被称为“宛丘八景”。两者之间名称不一,景物地点也有差异。
据乾隆版《陈州府志》记载,淮阳区域内共有十三台。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淮阳并不缺少以“台”为名的景点,只是没有在众多选项中做出取舍而已。
2004年,李乃庆编写《淮阳风景名胜区导游解说词》时,收录了自己的一首诗:“一陵一湖一古城,二老三皇享盛名。四冢五墓六公祠,七台八景湖中映。”这首诗也成了“七台八景”一词的出处,成为“七台八景”的最初蓝本。明清时期产生了淮阳八景,当代淮阳又有了自己的七台,“七台八景”是对淮阳比较有名的台和风景的概括,如今也是宣传淮阳旅游的一张名片。今天广泛认同的淮阳七台是指:五谷台、画卦台、读书台、梳洗台、弦歌台、紫荆台和望鲁台。
五谷台
五谷台在淮阳城东北6公里,相传是神农种五谷的地方。
起初,人文始祖伏羲氏在淮阳定都,取地名为宛丘;后来神农氏也在这里定都,更名为陈。据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始教天下种五谷”。正所谓“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曰神农。
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五谷的来历:一天,有一只赤色的鸟衔着一支五彩九穗谷飞过神农头上,谷穗掉了下来,落到了神农面前,神农捡起将其埋在土里,后来竟然长成了绿苗。神农把谷穗采摘下来揉搓,品尝了一下去皮的谷子,感觉很好吃,于是教人伐木割草,开垦土地耕种。
受到这一启发,神农氏尝尽百草,终于分出了五谷,懂得了医药,开中国农业、医药之先河。在远古时代,五谷台所在地域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神农氏在此开创了原始农业,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而“五谷台”就是炎帝神农氏时代留下的遗迹,亦证明了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据当地民间传说,五谷台的建筑布局和特征是这样的:台原高丈余,占地10亩,上筑庙宇,塑有神农氏像。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高台南北长约50米,东西约30米,台高1.8米,台上现存建筑也都是现代新建的了。实际上,经过考古调查、勘探,五谷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的篮纹灰陶片、方格纹罐、高足陶鼎、石斧、石锛、石镰等均属于龙山文化,年代距今4000多年,可见五谷台的历史是很久远的。
五谷台大门两侧对联显示:倡农耕粒我烝民功垂万代、尝百草以疗庶疾利在千秋,赞颂了炎帝神农艺五谷、尝百草的功绩。2021年12月17日,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淮阳区政府已经提出“将淮阳建设成文化旅游城”,兴建炎帝故都神农氏五谷台,景区规划占地2000亩,分建祭祖区、文化区、农艺园、百草园、农具馆等,届时,这里将成为集古今农业科技及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基地。今后的五谷台将成为具有纪念以及教育意义的重要场所,也让后代更好地铭记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
画卦台
画卦台又名八卦坛,位于淮阳城北一里的龙湖中,台呈龟形,高2米,面积6600平方米。《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宛丘县八卦台在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故名画卦台。
传说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今淮阳),在蔡水得白龟一只,在画卦台前凿白龟池蓄养,常临池观看,从白龟龟纹得到启发而画出千古八卦。
八卦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大创作,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是我国先民认识社会现象最原始的记录。
画卦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圣地,也是中华文明第一道曙光升起的地方。
我国有三处伏羲画卦台:一处是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的三阳川境内的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处在河南省上蔡县城东15公里处的白圭庙村,现有伏羲殿三间,伏羲画卦亭一座,建于高2米的八角形砖台之上,亦称画卦台;再一处就是周口淮阳的画卦台,位于龙湖中,环台皆水,只有西南有小路通行。
淮阳画卦台是后人为纪念伏羲发明八卦的功绩而建造的,最早建于何时目前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不会晚于唐代。这里曾经出土过一件宋代铸造的伏羲铜像,现藏于淮阳博物馆。后来嘉靖、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又多次增修,逐具规模。但经过历史风雨的剥蚀,如今画卦台上古代的庙宇已不复存在,目前的建筑都是现代重建的,唯有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柏依然挺立如故,诉说着画卦台的历史变迁。
画卦台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伫立台上,既可以欣赏湖光波影,又可以追思始祖伏羲当年观龟画卦的情景。
读书台 梳洗台
读书台位于淮阳城西北柳湖内,为宋熙宁三年(1070年),苏辙做陈州教谕所建,又称苏子由读书台。当年苏辙与兄苏轼及弟子张耒等常在此唱和诗文,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2011年被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梳洗台位于城湖西北角,清嘉庆元年(1796年)为纪念狄青知陈州所建,又称狄武襄公祠,重檐歇山顶,高台走廊,巨柱林立,层檐叠压,结构朴实,1956年顷圮。
对于梳洗台的位置,有人认为应该在现在太昊陵广场西南角,位于蔡河南岸,临近柳湖。为此,考古队在太昊陵广场西南角进行考古勘探,发现这个位置的确有一个大概金元时期堆筑的台子,当然现在台子高出地面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所以说,梳洗台的具体位置可能在城湖西北角,也可能在太昊陵广场上。
关于读书台的故事,是苏辙在陈州教谕时,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其哥苏轼曾多次来淮阳看望他。于是,他就对柳湖风景情有独钟,闲暇之余,常到湖中台上读书,并邀请苏轼、张安道、李简夫等人在此吟诗作赋。苏轼在《和子由》诗中有证:“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秆半隐堤。”后人敬仰苏辙苏轼的文才和功绩,便在读书台上建亭纪念。台上建亭,亭基为船形,象征“宦海扁舟”。四周植莲,暗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名之曰苏亭莲舫,也系淮阳八景之一。
关于梳洗台的来历,是为纪念北宋名将狄青所建。据《水浒传·引言》中所述,狄青是上天命其下凡的武曲星,与包拯一起保佑宋仁宗,才使宋仁宗“文有文也,武有武也”。后狄青因宋仁宗“重文而抑武”被出判陈州,郁郁忿忿,忧国忧民,忧已忧思,常披挂戎装,登龙湖西北隅之柳湖岸畔的一个高台上望湖感叹,抒发情感,于第二年愤然死在陈州,葬于陈州东北20公里处。陈州人民怀念忠良,在台上筑祠纪念,这就是“梳洗台”,民间又称“尚台庙”。
虽然岁月变迁,两座台已不复当年的景象,但仍可以透过当年的故事去感受古人处事的态度和其珍贵的品质。
弦歌台
弦歌台位于淮阳老城西南弦歌湖中的台地上,四面环水,原来只有东部有一条道路与淮阳古城南北大道相通,这里虽身处古城却又独处幽静。
弦歌台最早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年),是为纪念孔子当年周游世界列国推广他的学说来到陈国、蔡国之间而被困,绝粮七日仍弦歌不止,针对这一事件建筑起这一庙宇。弦歌台几经损毁又几次修建,现在看到的弦歌台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了。
弦歌台古建筑群占地40多亩,呈长方形,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三进式,由正门、戟门、大成殿、弦歌书院和两侧东西厢房组成。正门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檐下饰单翘品字形砖雕斗拱。门上方所嵌“弦歌台”石匾额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清朝重臣明珠的次子纳兰揆叙所书。
到了戟门。旁边的墙上嵌有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碑“谒弦歌台”。戟门在一些地方的孔庙又称仪门、至圣门。文官至此整理衣冠,武官至此放下兵器,然后才能进入祭拜。
进入戟门,映入眼帘的是大成殿。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正门两侧石柱上镂有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秋犹自仰高山。像这样的擎托石柱,在大成殿四周回廊共有24根,这也是大成殿建筑的特别之处,这在全国的孔庙中是独一无二的。
大成殿再往后就是弦歌书院了。书院数次更名,到乾隆五年(1740年)更名为“弦歌书院”,至今沿用。现在看到的弦歌书院是现代复建的。
总之,弦歌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空间结构完整,院落关系明晰,主要文物建筑未经大的扰动,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欣赏了弦歌台的建筑之美,也了解了其中典故,但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有个名字叫“弩台”。汉中平年间,张角发动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很快波及全国,许多官吏及亲贵大员都弃城而逃。唯陈王刘宠,自恃拥有强弩数千张,懂军事、能带兵,墙高粮足,而岿然不动,一时刘宠手下竟然聚集起了十万之众。弦歌台的前身,正是刘宠训练士兵学习射弩的地方,所以叫弩台。唐朝开元年间,才在弩台之上建孔子庙。
淮阳是孔子教泽所及之地,他的72个得意弟子中,淮阳人就占4个,加之孔子在陈绝粮,数千年来,世人共知。所以历代陈人建祠纪念,教化后人不忘儒家老祖宗的困苦与艰辛。1994年,国家旅游局将这座名胜列入“孔子周游列国”国家旅游专线的重要景点,弦歌台也成为了人们寻古探幽的胜地之一。
在那样一个时代,孔子追寻大道的过程艰难困苦,但是他淡然的态度和一众弟子的追随又像一泓清泉,甘之如饴。在陈绝粮的故事也在启发着现如今的我们,去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灾难。
紫荆台
紫荆台位于城东南12.5公里处的刘振屯乡紫荆台村。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载:“因台上有紫荆树,故名。”原台上旧时的庙宇已倾圮(pǐ),现在台上庙宇是七十年代恢复重建的。目前能看到的比较古老的东西只有一棵明代的古槐树。现在看到的紫荆台是仿古建筑,有大门、东西厢房、前后两进院落。
2017年,文物部门对紫荆台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发现紫荆台及附近有一处古遗址,遗址东西110米、南北129米,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在紫荆台现在的地面以下2.6米~3.4米有古代文化遗存。年代最早可以上溯至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出土过了陶盆、陶罐等文物;也有战国、唐代等时期的陶豆、瓷碗等文物。2015年,紫荆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紫荆台名字的来历,有两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伐树时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见此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道:“人不如木也”。
第二个传说,和《续齐谐记》中所记载的故事情节略有出入。讲的是古时候紫荆台原名叫田家湾,那里有一位名叫田树的人不希望三个儿子分家,临终前立遗嘱:若要分家,除非家中那颗紫荆树枯死了,否则,兄弟不许分家。后来三儿媳进门后,起了分家的想法。但无奈上辈有遗训,便起了恶念,就用滚烫的开水浇死了紫荆树。三兄弟听说紫荆树死了,想起老父亲临终遗言,一个个抚树嚎啕大哭,忽然间一阵大风,风沙弥漫,天昏地暗。而等大风过后,那颗紫荆树忽然间神奇的复活了,依旧枝繁叶茂。于是三兄弟依然在一起过日子,谁也不再提分家的事情了。
故事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古人重视血缘亲情,以多代同堂为荣的传统。紫荆台的神奇传说和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已经将紫荆的特别文化内涵融入沧桑的历史,进而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
望鲁台
望鲁台遗址位于城东南31公里鲁台镇。据考古调查、勘探,望鲁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63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望鲁台又称“秋胡台”,其故址就位于今天的淮阳鲁台镇。台高丈许,占地一亩。此台乍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却因为一个美丽并且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而名扬古今。
西汉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讲述了秋胡纳妻五日,外出离乡到陈国做官,每当思念家乡,筑台望鲁。五年后回家路上,秋胡见色起意调戏采桑女,妇人从最开始的采桑不辍,不予理睬,到最后严词拒绝秋胡,决不动摇。妇人回到家,方认出原来调戏自己的正是自己的丈夫,妇人不忍之事,遂投河而死。悲剧的结尾,秋胡妻的有力控诉和深明大义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元朝石君宝创作的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又让这个故事广为传播。由于望鲁台的教化意义突出,成了忠于爱情、谴责背叛的活教材。望鲁台的故事穿越历史时空,时至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了解了淮阳“七台八景”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是七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些就像一扇窗一扇门,推开它,会让人看到别样的风景。通过了解“七台”,更进一步走近了淮阳,走近了它的历史和故事。
“七台八景”是历史文化现象,各个地区都着力把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人类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文化标志。这些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故事,无一不为周口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记者 乔小纳 通讯员 李全立 范敏杰 唐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