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魏凤楼:传奇将军铁心跟党走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0-06-10 08:15:5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魏凤楼

        核心提示:

        河南省西华县曾是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位于黄泛区腹地。抗战时期,这里还是中共豫东特委所在地、新四军游击支队诞生地,为豫东抗战中心,当时被称为“小延安”。在这片沃土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英雄模范人物,如沈东平、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路岩岭……魏凤楼就是这批优秀共产主义战士中的一员。

        是月亮就追赶太阳,是春潮就撵着春水。你从旧军队走出,融入人民军队。你把黑暗甩在身后,把光明紧紧追随,铁了心跟着共产党,九牛二虎拉不回……这是传奇将领魏凤楼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2009年,河南省委、省军区等部门评选 “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魏凤楼名列其中。

        弘扬英雄感人事迹,宣传英雄高贵品质,才能形成精神震撼和情感共鸣。近日,记者到西华收集采访魏凤楼身上发生的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感受峥嵘岁月。

        时光拨回1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毕业于华中师大中文系、教过中学语文、当过中学校长的王保清,在一个材料上看到,闪耀着传奇光芒的周口名人魏凤楼和吉鸿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了冯玉祥的同一支部队,都曾任过西北军的军长,又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都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过突出贡献。但有个问题令王保清“疑惑”。

        “魏凤楼在人生的几个关键转折点,追寻光明,紧跟共产党,历经风霜和磨难,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每次写西华及黄泛区史料,我就发现魏凤楼是个总也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吉鸿昌人人皆知,而魏凤楼的材料少之又少。于是,我产生了追寻英雄红色足迹的想法……”说到做到,王保清用七八年时间深入魏凤楼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与魏凤楼的家人、同事后代和家乡百姓建立起了良好关系,根据调研,理清了魏凤楼的人生线条,掌握了魏凤楼的历史节点。从2010年起,王保清先后创作出版了有关魏凤楼的长篇纪实文学《魏凤楼将军》、长篇历史小说《魏凤楼》,用厚重的“红色文学”唱出高亢激昂的英雄赞歌,成为远近知名的“党史专家”。

        时代困惑:求真理路在何方

        1896年2月1日,魏凤楼出生于西华县迟营乡卫营村(又称南卫营村)一个贫苦家庭。祖父为寻求生计,出外逃荒,结果饿死异乡。父亲在县城给人家做饭,全家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魏凤楼十来岁时,就帮家里拾柴,干些杂活。每当他看到地主老财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十分羡慕,可家境贫寒,连吃穿都顾不上,哪里上得起学啊!

        说起魏凤楼的童年,王保清指着窗外说:“魏凤楼老家离这里并不遥远。他小时候家里实在穷啊。虽然穷,但他有着不幸中的万幸。因为父亲在县城给财主家做饭,魏凤楼有机会接触到富家子弟。孩子们天真无邪,经常打闹玩耍,魏凤楼有幸在玩耍中受到影响,跟着富家子弟认识不少字。正是因为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所以魏凤楼后来十分热心教育事业。”

        王保清像熟练的工笔画师,能勾画出魏凤楼人生足迹的许多重要细节。他特别提醒,1913年8月,冯玉祥在河南郾城一带招兵,魏凤楼因生活所迫,毅然从戎。巧的是,扶沟县的吉鸿昌也于当年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从那时起,从周口大地走出的两颗将星出现在人们视野。入伍后,魏凤楼因作战勇敢、为人正派,得到冯玉祥赏识。长期跟随冯玉祥,魏凤楼很快由普通士兵升至冯玉祥的卫士、警卫营长、团长、师长、军长。

        魏凤楼其实并不姓魏,而是姓卫。只是因为他参军报名时,登记人员将“卫”写成了“魏”。后来,他也就将错就错,一直沿用下来。如今,魏凤楼的后代都以“魏”为姓。而魏凤楼老家的人仍以“卫”为姓。

        随着冯玉祥的沉浮,魏凤楼命运出现剧烈波动。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被迫下野。魏凤楼不愿投蒋,将部队交给冯玉祥,独自去北平赋闲,之后又随着冯玉祥的复出而复出,并配合冯玉祥、吉鸿昌等组建抗日武装。

        此时的魏凤楼已表现出回报家乡的强烈愿望。魏凤楼曾在老家西华四次招兵,所以,他在西华的故事流传很广泛。王保清在民间收集资料时,经常有人说:“我爷爷就曾在魏凤楼部下当过兵……”他们为有魏凤楼这样的老乡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兵荒马乱年代,当兵是谋生的重要手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魏凤楼有着最朴素的爱民情怀,他这是在尽绵薄之力帮家乡人一把。

        军阀混战只能造成百业凋弊、民不聊生的局面。无数次军阀混战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军事、政治利益集团战胜另一个军事、政治利益集团,老百姓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风雨飘摇的中国,魏凤楼和其他仁人志士一样,四处探求革命真理,努力寻找救国之路。然而,在没有遇到中国共产党之前,他更像是在迷雾中前行。“空有报国志,恨无报国门”,魏凤楼并不知道自己的路究竟在何方。

        烽火岁月:此生跟定共产党

        早在1930年,魏凤楼闲居北平期间就已经接触到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年学生,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他的思想认识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走什么路才能救中国”,初步上升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应该说,魏凤楼在北平的两年闲居生活,居而不闲,收获颇丰。

        对此,王保清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北平期间,魏凤楼曾多次接触已是共产党员的吉鸿昌、南汉宸。虽然无法知道他们之间到底都谈了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魏凤楼受老乡吉鸿昌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1931至1936年,“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接踵而至,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生死危亡之际。这期间,冯玉祥在中共北方局和吉鸿昌、魏凤楼等人协助下,组织抗日武装“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魏凤楼被委任为挺进军司令。由于蒋介石的阻挠,抗日同盟军最终失败,冯玉祥被迫再次“下野”隐居泰山。共同的抗日志向,让魏凤楼对冯玉祥不离不弃,千里迢迢追随而来,在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协助下,在泰山大力兴办教育,先后办起了15所贫民学校。这期间,家乡的共产党员路耀林、胡晓初先后专程到泰山向魏凤楼通报家乡的变化。从他们口中,魏凤楼得知家乡已经有了共产党的组织,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好很快,这使他兴奋异常。长期以来,魏凤楼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如今,共产党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更是满怀抗战热情。这为他日后回家乡发展埋下了伏笔。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为了在人民面前博得一个团结各界人士的美名,动员冯玉祥出山,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出于对魏凤楼的信任,冯玉祥特邀他到南京就职。此时,全国人民抗战的呼声已经很高。魏凤楼多次请缨,要求抗战,但并没有如愿。魏凤楼一气之下找到冯玉祥,明确表示,要回家乡西华县自寻出路,组建部队,带兵打仗。 对于参加抗战,魏凤楼的焦急由此可见一斑。

        大革命时期,西华县就有了中共地下党活动。由于共产党组织在西华一带活动较早,共产主义思想在这里有一定的影响。1936年10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在西华县“三岗”(即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地区建立了中共豫东特委,沈东平任特委书记,路岩岭、胡晓初等人为特委委员。沈东平利用农民武装建立了红军游击队,如火如荼的革命火种在这里迅速燃烧起来。正是看中了家乡有着广泛的革命群众基础,所以魏凤楼决心回家乡发展。

        魏凤楼回家乡发展,既有国内全民抗日的大背景,还有豫东特委在西华成立的小背景。在和豫东特委的交往中,魏凤楼坚定了信心,终于明白跟随共产党是他惟一的出路,从那时起,开始了从旧军人到革命者的转折。冯玉祥对魏凤楼抗日是十分支持的,并送了一部分武器弹药让他回家乡发展。冯玉祥想不到的是,魏凤楼一回家乡,就把武器弹药转交给了中共豫东特委。

        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魏凤楼,对党是无私的、忠诚的,他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全新的生活。

        赤胆忠心:积极支援新四军

        回到家乡,魏凤楼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经上级批准,于1937年底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特别党员。根据党的指示,他不担任党内职务,而是从事收集敌方情报,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为便于工作,魏凤楼的公开身份仍为国民党党员。

        一踏上西华大地,魏凤楼就积极鼓动群众,宣传抗日,着手组建抗日干部培训班,建立抗日队伍。1938年3月,经中共豫东特委建议,西华县县长(中共地下党员)楚博委任魏凤楼为西华一区区长。5月中旬,拥有近3000人的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下辖4个区团,县长楚博任司令,中共党员魏凤楼、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为副司令,并分兼一、二、三、四区团团长。自卫团的成立,巩固了共产党在西华的政权,扩大了抗战影响力,同时为群众撑了腰、壮了胆。

        魏凤楼在西华时间并不长。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以奉命阻止日军进犯为名,“以水代兵”,于1938年6月9日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致使豫皖苏三省44县的土地沦为水乡泽国。特别是西华、扶沟等地人民群众更是遭到灭顶之灾。根据严峻的形势,沈东平利用国共统战的关系,建议国民政府任命魏凤楼为扶沟县县长。豫东特委的目的是继西华之后使党的力量在扶沟进一步加强。一到扶沟,魏凤楼就根据在西华的经验,积极吸收进步青年,把抗日救亡运动搞得同样轰轰烈烈。

        8月份,彭雪枫以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的身份调查社会情况路经扶沟。彭雪枫这时的真实身份为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军事部长。由于魏凤楼出色的表现,彭雪枫对他产生了很大兴趣,两人曾多次促膝长谈。

        魏凤楼在西华、扶沟等地大力开展抗日活动,与彭雪枫、沈东平等共产党人接触频繁,引起国民党当局极大不满,因而受到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的通缉,由于冯玉祥的原因,通缉令后来才被解除。

        鉴于共产党已在西华、扶沟站稳了脚跟,为给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做准备,中共豫东特委通过统战关系,不久又让魏凤楼当上了鹿邑县长兼“归德保安第四总队”总队长。

        “我认为,真正考验魏凤楼的是他在鹿邑期间。因为当时鹿邑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国民党军队、土匪、日伪军各自称霸一方,鹿邑人民备受欺凌和压榨,苦不堪言。”王保清说,这个时候让魏凤楼到鹿邑,可以说是让他深入虎穴,在鹿邑播撒革命的火种。

        不计名利、不顾安危、义无反顾,怀着开创一片新天地的信心和决心,9月1日,魏凤楼率1200人的武装,日夜兼程,于9月初到达鹿邑。魏凤楼到达鹿邑不久,根据彭雪枫指示,张爱萍来到鹿邑,公开身份为魏凤楼的参谋长,帮助魏凤楼整顿部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魏凤楼为了控制基层政权,首先对原有的区长、联保主任等进行清查整顿,凡同情抗日者继续留用,消极抗日者或有民愤者一律清除,并对所属的5个区全部安排了共产党员。由于基层政权得到加强,鹿邑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魏凤楼对于新四军游击支队有什么重要性呢?党史上有这样的例子。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鹿邑休整期间,1000多人的军需急需解决。魏凤楼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开展募捐工作,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游击支队。1938年底,魏凤楼在自己部队还没穿上棉衣的情况下赶制2500套棉衣,先行送给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同时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扩充400多人,后又将所属两个营拨给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鹿邑期间,由于得到魏凤楼大力支持,战斗力迅速提高,为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组建和发展新四军第四师创造了良好条件。

        南征北战:血染战袍终无悔

        1938年11月,魏凤楼领导的部队由最初的1200人发展到5000余人,这引起驻守柘城的日伪军极大恐慌。日伪军曾多次对魏凤楼部队进行突袭。于是,中共党组织决定派尹景湖协助魏凤楼工作,并当面指示尹景湖,“利用朱德总司令同新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关系,为魏凤楼活动新的合法名义”。经过国共统战努力,并经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魏凤楼部队改编为第一战区游击第一纵队,魏凤楼任司令,尹景湖任副司令,不久离开鹿邑向西挺进。

        魏凤楼多个国民政府合法身份的获得,是党组织积极努力的结果。党组织之所以花大力气支持魏凤楼,就是看中了魏凤楼的爱国、正直、善良、可靠,是锲入国民党内部的一颗不锈钢钉。

        1939年8月中旬反击盘踞在柘城县西北七里岗的日伪军据点时,魏凤楼受重伤。当时,魏凤楼的警卫员被打死,魏凤楼大腿中了两枪,骨头被打碎,后来被人护送至许昌医院治疗。魏凤楼舍生忘死抗击日伪的壮举,对中国抗日军民的鼓舞很大。冯玉祥还专门发来了慰问电。遗憾的是,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魏凤楼落下了腿部残疾。

        尽管遭受伤痛的困扰,魏凤楼始终没有退缩,而是以特别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为革命事业散发着光和热。

        1941年春,魏凤楼部约4000余人按照命令渡过黄河,参加中条山战役。而这时,国民党已经不再为魏凤楼部提供给养,但在与日军作战时,却将其按一个正规师使用,企图利用日军将其消灭。中条山战役中,魏凤楼部遭受重创。后经过重新招兵,算是恢复到原来的编制。这个时候,国民党对魏凤楼已经有所警觉,1944年初将其调到洛阳、陕县一带驻守河防。

        更大的麻烦在后头。1944年春末夏初,在部队东进的一天夜里,魏凤楼部通过日军第一道封锁线时,被日军包围。魏凤楼及警卫人员五人被捕,后被押往陕州。迫于魏凤楼的影响力,日军认为杀掉他已无实际意义,于是将他交给了汪精卫的和平救国军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孙良诚。魏凤楼后经党组织营救,逃回了西华。

        此时, 魏凤楼十分清楚,是党给了他一切,拨亮了他心里的一盏明灯,是党在他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提供了无私帮助。“听党话,跟党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必然结果。

        屡立奇功:柳林起义获新生

        “重返西华后,魏凤楼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其中柳林起义是载入解放军史册的。”王保清说,魏凤楼很快和组织联系上,并得到指示,在黄泛区一带发展革命势力。后来,驻商丘的伪军第四方面军司令张岚峰(西北军时魏凤楼部下)写信请魏凤楼前去“参与军事”。魏凤楼想借张岚峰树起“招兵大旗”,借口西华社会秩序混乱,要求到那里维持治安。张岚峰于是给了魏凤楼一个淮太西绥靖司令的头衔。于是,魏凤楼决心选定淮阳西华交界的柳林扎营招兵,这里紧靠新四军游击区,便于和党联系。1945年2月开始,魏凤楼凭借威望,近半年时间部队发展到三个团、一个独立营,达到三千多人。在新四军与张岚峰的交战中,魏凤楼不向新四军开一枪一弹,还掩护与张部作战撤下来的新四军部队,隐蔽得很深。

        为防止张岚峰起疑心,党组织又派人员与魏凤楼联系,希望他早点起义,并秘密委任魏凤楼为抗日游击豫东纵队司令员。

        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与此同时,蒋介石集团磨刀霍霍,四处收罗伪军,抢摘胜利果实,还打起了魏凤楼部队的歪主意,将其整编为新编第三路军第56师,任命魏凤楼为中将师长。蒋介石就是想让魏凤楼的部队充当炮灰而已。魏凤楼见时机成熟,决定率部起义。

        时不我待。1945年8月中旬,魏凤楼与党的其他干部秘密商量后,决定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率部起义。8月20日,起义部队到达解放区,编入“冀鲁豫军区豫东纵队”。

        魏凤楼率部起义到达解放区的当天,新华社为此发表了消息。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头版大号加花边报道。与此同时,刘伯承、邓小平发表贺电。晋冀鲁豫军区以政委邓小平的名义奖给魏凤楼20万元边区票。但魏凤楼分文未取,全部交给了部队,办了两个家属小工厂,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魏凤楼起义后,党组织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意见,魏凤楼说,把这支部队交给党就放心了。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的,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1946年冬,豫皖苏军区建立时,魏凤楼被任命为副司令员兼二分区司令员。

        魏凤楼柳林起义是个大事件。魏凤楼率领的部队是抗战胜利后首支起义的国民党部队。王保清说:“研究魏凤楼几十年,我认为,魏凤楼率部起义意义重大,这也给日军投降后举棋不定的伪军指明了方向。接着,豫东、皖北地区又有大批伪军向共产党投降,直接导致国民党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坍塌。这其中,魏凤楼功不可没。”

        正当魏凤楼率领所部连连取胜之际, 国民党对魏凤楼又怕又恨,于是抛出了惯用的封官许愿的拉拢伎俩。1947年秋,国民党第六十六军军长刘汝明派人持亲笔信见魏凤楼,传达蒋介石的旨意:只要魏能倒戈,可委任为河南省主席。魏凤楼看过信,哈哈大笑说,我魏凤楼干了大半辈子,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有深刻的认识,该跟谁干,我心里有数。他将此事向张国华、吴芝圃等军区领导作了汇报,从而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1946年冬到1948年春,魏凤楼率领解放区部队转战豫皖苏鲁一带,武装部队有了很大发展。为当地人民的翻身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7年10月,他被调到华北党校学习。1949年1月,他被派到北平工作,任北平军管会军事接管部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家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组织部分解放军官兵转业创办国营农场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1949年底,魏凤楼申请从事农业工作,被任命为天津芦台农场场长。从战场走向农场,魏凤楼乐观面对,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下一系列农垦战线的辉煌。

        魏凤楼还曾任河南省政协驻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病逝,终年82岁。

        魏凤楼将军是一座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从旧军人转变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本身就是一首别致的赞美诗、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他的经历也是一部豫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他是朴实的农民汉子,为寻求真理、救国救民,血染战袍、奋斗一生。他是豫东人民、周口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采访札记】当年入党那一刻,共产党员怀揣着为解放天下所有受压迫人民的初心,抛头颅洒热血,不正是想让群众有衣穿有饭吃,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他们参加革命,始终抱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理想信念,以超越常人的思想境界,为人民利益而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凭着对伟大信仰的不懈追求,共产党队伍里聚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筑起了坚固的长城,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如今,为建立新中国而拼杀的将士们大多离我们远去,与祖国融为一体,化为红色江山那一抹亮丽的色彩!留给后人的,只有充满血性的红色记忆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热爱鲜血染红的大好河山,世世代代传承红色基因,向英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新时代的长征,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责任编辑:365体育APP官网_365彩票所有官方app下载平台_365bet体育在线世界杯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