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典籍周口》:《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3-02-09 09:03:48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中对“天下如何治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呢,老子再次通过对统治者“有为”之政的警告进一步论述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重要意义。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析:通读本章全文之后,大家可以发现老子在这一章所要阐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层层递进又层层相扣,下一句论述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上一句论述的回答和解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一章中老子所要阐述的三层内容。

          首先是第一层内容:“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作为,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神圣之物,不能强力作为,不能暴力把持。出于强力的,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的,一定会失去。在第一层内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直接用“不得已”“不可为”和“不可执”三个否定词来论述“自然无为”的重要意义,其中“不得已”不是我们常说的“迫不得已”,而是不能如愿、无法成功的意思。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手握国家权力,掌握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权力服务于大众,造福于人民,能得以良好的运用自然会更加稳固,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不然。所以,老子一开始就对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提出为政警告:“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这种“不得已”的结果是“为之”所导致的。什么是“为之”?很显然,“为之”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凭一己之意去施为,逞一己之欲去控制。“为”的中心全然是围绕自己,为了达到个人获得金钱、地位或名誉的目的,把国家权力视为私有,把天下作为自己谋私的平台,胆大妄为甚至是为所欲为。这样的做法岂能树立权威?权力又岂能稳固?古今中外,曾经那些充满野心想要称霸世界的君王,哪一个最后真正称霸世界了呢?越是野心勃勃,越会不断放纵私欲,采取严刑峻法压制百姓以求稳固统治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这样的历史典故很多,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但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政权继而被刘邦项羽所推翻。所以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老子说的“天下神器”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为”“不可执”呢?后世讲“神器”,多与国家权力相联系,并赋予它至高无上的性质。“神”一般当神圣讲,而“器”是指有形的物体。在哲学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下”是指天下所有的人和物,是属于器的世界,老子用一个形而上的“神”字加在“器”字前面,这就表明了天下万物的神圣,天下万物变化的神奇和神妙,这正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古人正是根据这个道理,把治理天下的统治者称为“天子”,天子的任务就是“替天行道”,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根据一己私欲肆意妄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论是天子还是统治者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只是顺从天道的一个代为管理者,应该把天下民众的利益放在头等位置,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如果统治者不合乎大道,不顺应天意,不顺从民心,即便执掌了天下,也不会长久稳固。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天下神器”在意指国家权力的同时也含有民心或民众的成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兴衰史中,纵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这些开创盛世的时代,统治者无不坚持合乎大道、顺从民心、顺时而治、顺势而为,最终取得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治成就。

          老子“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论述旨在告诫当政者不能凭借一己之欲把持控制天下。这种政治智慧同样也折射出生活的智慧,因为物极必反这种逻辑规律在生活中也是屡试不爽。比如在孩子的教育上,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有些父母会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严密监视孩子的一切行动与思想,想用一条缰绳牢牢地拴住孩子,不给孩子一点点行动与思想的自由空间。钳制得越厉害,孩子越想挣脱;监视得越严密,孩子越想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越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越叛逆,最终必将挣脱缰索。原本我们是从爱孩子的初衷出发,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因为父母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人,有着独特的禀赋,父母应给予孩子必要的生命空间,在尊重的前提下爱护,在差异的前提下施以自然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强制压迫,应避免双方的关系越来越扭曲。除了家庭教育外,像婚姻关系、恋爱关系等众多关系也同样如此。这些生活现象无不彰显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和物极必反的真理,同时也反映出尊重自然、尊重差异、尊重多元性的重要性。故而,就进入了老子要阐述的第二层内容:“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这同时也是老子回答了“天下神器”为什么“不可为、不可执”的原因。

          “或行或随”意思是有的前行,有的随后。“或嘘或吹”,嘘,是指缓缓吐气;吹,相对于吐气,气息变得猛烈。所以因为气息变化,嘘和吹也就象征着慢和快的差别。“或强或羸”意思是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或培或堕”的“堕”是毁坏的意思,所以此句是说有的自爱,有的自毁。由此可知,世间万物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宝贵的差异性和禀赋不同的必然性,天下万物既然“不齐”就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强求作为。尤其是世人性情的多元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和环境里也会有不同的状态。俗话说“千人有千面”,有些人喜欢特立独行,有的人喜欢随声附和;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性格温和;有的人争强好斗,有的人却柔弱羸弱;有的人喜欢安静安定,有的人却喜欢冒险;有的人懂得自爱,有的人却甘愿自毁等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同关系体,大家性情各异,处境各异,所以老子告诫世人在处理事务和关系时应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同时还要去除一切过度的措施,这就进入了本章的第三层内容:“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国家需要稳定,老百姓需要过太平的日子,统治者想要确保人心归顺就需要在治理方面、施政方面不极端,不过分,不过度,这也就是老子所说“去甚、去奢、去泰”。甚、奢、泰都含有过分的意思,统治者要摒弃因自恃己能而做出不切实际的政举,避免过度极端的行为,敬畏“天下神器”,敬畏民意,以不见痕迹的无为之治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在《道德经》中老子一再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本章虽然没有出现“无为”一词,却通过描述有为的害处来凸显无为的重要。所以,欲求善治,当行善政,欲行善政,当顺应民心。从这谆谆告诫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老子的深明大义,看到老子一贯主张的少私寡欲、朴素节俭、清静恬淡的思想光辉。治国之道如此,同样,把握人生追求的尺度更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去除极端的思想言行,不受困于功名利禄,不沉迷于财富权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注重修炼一颗清静淡泊之心。

          总之,老子再次论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重要意义,对统治者的“有为”之政提出警告,揭示出不可强作妄为、偏执把持的深刻道理,充分彰显了老子顺其自然的主张。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谨记凡事固守一隅必然导致失败,必须秉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态度,摒弃极端片面的行为,避免遭受挫折,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常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