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 ,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分享《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章说明返朴归真才符合“道”。共分三层,先看第一层。老子开篇就告诫人们,要知其雄,守其雌。知,认知。雄,比喻刚动、躁进。雌,比喻柔静、谦下。意思是深知什么是刚健雄强,却安守雌柔。
“为天下谿”谿,同“徯”,徯径,比喻谦下涵容。意思是安守雌柔,应当成为天下所遵循的徯径。接下来的“为天下谿”是顶针句,引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全面周备的德。指永恒不变的德,这种德是道在人自身和人类社会中的体现。意思是永恒不变的德就不会离失,能够回复到婴儿般骨弱筋柔、淳朴天真的状态。老子在这里以婴儿比喻谦下贵柔、抱朴守静的自然状态。
再看第二层。这一层与第一层的句式相同,构成排比。知其白,守其辱。白,明亮。辱,暗昧。意思是深知明亮,却安守暗昧。
“为天下谷”作为天下的川谷。接下来的“为天下谷”仍是顶针句,引出“常德乃足”。“常德乃足”指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与第一层中的“常德不离”相比,意思更进了一步,为“复归于朴”作铺垫。“复归于朴”朴,质朴。这里比喻道。意思是重新回归到原始质朴的道。
接下来看第三层。老子明确指出,“朴散则为器”散,分散。器,物,指世间万物。意思是真朴的道分散化生了万物。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之,指真朴的道。官长,百官的首长,指君主。意思是有道的人沿用真朴的道,就能够成为百官的首长。
最后得出结论,“故大制不割”大制,指完善的政治。割,割裂。意思是完善的政治达到了“复归于朴”的程度,因循自然,顺势而为,是不割裂的。
从形式上看,这一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先是用排比修辞手法。开篇的“知其雄”到“复归于婴儿”,与接下来的“知其白”到“复归于朴”,构成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再是用顶针修辞手法。“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和“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中的前后两个“为天下谿”“为天下谷”,构成顶针,读来朗朗上口。
从内容上看,这一章重在说明返朴归真才符合大道。通篇都在分析怎样才能“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具体说来,由“知”到“守”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践行过程。“知雄守雌”“知白守辱”说的是在“雄”与“雌”“白”与“辱”的对立中,对“雄”“白”的一面具有全面透彻的了解,胸有成竹后,主动处于“雌”“辱”的位置。“守雌”“守辱”的“守”,不是退缩或回避,而是在其中包含着主动性和主宰性,它不仅持守着“雌”“辱”的一面,也能够把握和运用“雄”“白”的一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雄守雌”“知白守辱”其实是站在恰切妥当的位置对全局的了解与掌控,也正因为这样,严复先生才深有感触地评价:“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这话说得是很深刻。老子不仅“守雌”,而且“知雄”;不仅“守辱”,而且“知白”。而“知雄”“知白”前提下的“守雌”“守辱”是积极进取、赢得大目标下的知彼知己,以退为进。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看似处后,实为领先。这实在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修养身心、提升人格的妙道要领。也是上自君主、下到社会成员、黎民百姓返朴归真的基本途径。
其实,这也是一个学道、悟道、体道,并由形而上的“道”降落到形而下的“德”的过程。在老子看来,这个过程是基础,是前提,完成了这个过程,才可以“为天下谿”“为天下谷”。而做到“为天下谿”“为天下谷”,才能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实际上是进入了得道的状态。
学习理解这一章,应当注意老子对“复”的运用。在春秋末年礼坏乐崩、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环境动荡的背景下,道家和儒家都提出了“复”。道家提出回复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始状态,儒家提出“复礼”,回归到周礼形成的严整统治秩序的状态。在这里才真正形成了道家和儒家最初在世界观方面的分歧。应该看到,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既然是两个思想体系,必然不可能像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儒道同源或一般讲的儒道同向的完全一致,它们中间肯定会存在一系列的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构成了两个思想体系的支撑点。如果一致了,就不可能是两个思想体系。那么,这种不一致,就在“复”的方向上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显示出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依照老子道家的回复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状态的“复”的指向,不如降低需求,减少欲望。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老葛朗台临死前,让人把黄金摆在桌面上。老葛朗台一直用眼睛盯着,好像是在观看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样。他喃喃地说:“这样叫我心里好暖和啊!”并把女儿叫到跟前,对她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神父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做出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到手。这一下子,便送了他的命。巴尔扎克对老葛朗台临终父女对话和抢夺镀金十字架场景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形象地说明活着时挣得再多,到死时仍想着带到另一个世界,但一个子儿也带不走。人出生时双拳紧握,人去世时两手伸开,似乎预示活着时欲望再大、财富再多,而一旦告别人世间,便两手空空了。
有鉴于此,应深刻体悟老子知雄守雌、知白守辱的谆谆告诫,一是不计得失。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这些身外之物得失的斤斤计较会让人劳心伤神,实在不值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想得也得不到,即使不择手段得到也会再失去;属于自己的,时机到了自然会得到。不识时务地一味斤斤计较,甚至去争去夺,轻则自寻烦恼,重则头破血流。因此,还是不计得失为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降低期望值。人的幸福感、成就感与期望值是成反比的,期望值越高,失望的概率就越大。反过来,也是这样。要学一学刘禹锡在穷困时不怨天尤人,反而在《陋室铭》中津津乐道“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学一学滕子京在遭贬谪时不失魂落魄,而是放下不快,专心政事,使得百废俱兴,以重修岳阳楼以明心志;学一学欧阳修被诽谤时不急于辩解、自乱方寸,而是坦然面对,有条不紊地处理政务。做事向最好处努力,往最坏处打算。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定在跳一跳能摸得到的高度。
三是宽厚包容。禅宗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就是宽厚包容。在具体的生活、工作中,要虚心向贤。虚心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忌嫉贤妒能。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人,是永远快乐不起来的。要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善于换位思考,能够容人之过。宽容别人其实也就是宽容自己,放过别人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要纳人之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纳忠言,善交诤友,既能展示大胸怀、大气量,又能及时接受好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及时纠正人生和工作中的偏差,把祸端消失于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老子通过对“知雄守雌、知白守辱”之道的阐述,引导人们“为天下谿”“为天下谷”,进而“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进入返朴归真的浑厚境界,为快乐的生活、顺利的工作营造和睦和谐、和美和乐的社会环境,以重现圣人治理下的“朴散为器”,百业兴旺,“大制不割”,万物繁盛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