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典籍周口》:《道德经》第三十章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3-02-09 09:06:2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三十章。

          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在这一章整体谈了自己的战争观,明确反对违反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战争行为,可以分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开篇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佐,辅佐;人主,君主;兵,军事力量。老子这些话,是针对当时辅佐君主的文武大臣们说的。春秋末年,战乱兴起,各国争相招贤纳士,大批游士奔走于各国担任要职,因为无功业就难以有地位,就极力游说君主发动兼并争霸战争。针对这种现象,老子明确指出被国君委以重任就应该辅佐君主用大道治国,不能依赖扩军备战,更不能靠兵强马壮去逞强。当然,老子不是说不要武力,只是想说明,武力的作用不能夸大,不能把它当成救命稻草,真正能救国的还是遵道而行。这两句是说,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凭借武力在天下逞强。

          其事好还:事,指战争杀戮;好,容易;还,报应。俗话说“一报还一报”,天道循环往复,一切都是有去有回的,这是道的法则,人力绝对抗拒不了。以暴力征服别人的人,迟早也会遭到暴力的反击。这句意思是说,用兵动武这种事,很快就会遭报应。

          接下来的两句,就是说明遭报应情景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师,指军队;处,战争发生的地方。这句话意思是说,战争发生的地方,荆棘丛生。曹操身处东汉末年的战争时期,他在《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与曹操同时、年龄小于曹操的蔡琰,是东汉史学家蔡邕的女儿,因为战乱,先后被董卓部将和南匈奴王抓去,后被曹操从匈奴赎回来。她在《悲愤诗》中写道:“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诗人的文字,竟至于白描与写实,而相关的统计数字,更是血腥与冰冷。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时的大规模内战,总是伴随着巨大数量的人口死亡,一般在总人口的60%以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人的感叹,不无道理。所以,老子才发出沉重的劝诫。具体表现在第二层——

          第二层:“善有果而已”至“果而勿强”。老子一连用了五个排比句,显示了劝诫话语的重要和对战争的基本态度。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善,善于;果,结果;已,停止。这里,对“果”多解释一下。这个“果”,指的是“佐人主”的效果。“佐人主”是为了帮助君主把国家治理好,把国家治理好才是成果。老子的意思是说,军队虽然不能不要,但军队是为了防御,发动战争不是目的。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达到防御的目的不受欺负就可以了。要做到“不以取强”。取,获取;强,逞强,指凭借武力逞强称雄,为所欲为。这两句是说要善于做到取胜后就收手,不因为取胜而四处炫耀,进而称王称霸。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矜,自我夸耀;伐,自吹自擂;骄,骄傲自大。意思是说战胜了,不自负、不夸耀、不骄傲。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不得已,没有办法只能如此,也就是没有第二种选择;强,逞强好胜。意思是说战争胜利只是出于不得已,不能在主观上热衷于征战,更不能逞强好胜。由这句话自然引出了第三层论述——

          第三层,“物壮则老”至结束。

          物壮则老:壮,指武力兴暴。意思是说凭借武力称雄,虽然能够逞强一时,但物极必反,到头来必定会走向反面,招致失败。“物壮则老”是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要“果而勿矜”“勿伐”“不得已”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其事好还”、有报应外,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应该如此。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已,灭亡,指发展到头不能再发展了,也就是死亡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凭借武力逞强称雄不合天道,一定会早早败亡。说明这是作死的节奏。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随着礼坏乐崩,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日益削弱,诸侯战争频繁,百姓生灵涂炭。观察遍地征战的残酷社会现实,老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命题,并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对战争作了深入思考。这种思考的成果,在后续的《道德经》第31、46、50、57、68、69、76等章中都有阐述。而这一章,老子主要是从整体角度阐述战争观,这种战争观是从道的视角入手思考并分析的,一气呵成,透彻地表达了独到的、遵道而行的见解,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有三点:

          一是战争要适度,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与老子同时代的军事家孙武说过:“国虽大,好战必亡。”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只要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味地侵略扩张,四处施暴,终归都不会有好下场,都会以耀武扬威、称霸一方开头,以四面楚歌、走向失败收场。世界历史上的亚述帝国、赫梯帝国、阿提拉帝国等,中国历史上的商朝、秦朝和隋朝,都是因为不知收敛、肆意扩张、四处征战而最终灭亡的。还是老子看得透、说得准:“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达到预期战略目标,取得一定战果就得停下来,千万不能争强好胜,更不能久拖不决,久战不停。一场无限扩大战争规模和对抗强度的战争,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由盛转衰,对此不可不慎!

          二是胜利后要低调,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庄王对战争的理解和做法可以看作是对老子这五个排比句的经典注解。公元前597年,晋楚之战爆发,最后以晋国失败、楚国胜利而告终。这时,楚国将领提出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在一起,铸成一座大的“骷髅台”来纪念战争的胜利,并以此向失败者炫耀。楚庄王坚决不同意,他说:“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给老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你仔细看这个‘武’字,它是由‘止’和‘戈’两部分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说完之后,楚庄王命令修建了一座祖先宫室并隆重祭祀,安葬了晋军阵亡将士,然后非常低调地启程回国。这种低调,看似示弱,其实展示的是内心的强大和对生命的尊重,符合天道,顺应人心,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三是战争要有道,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从老子战争观的论述中,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对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另一方面,他又承认战争不可避免的现实,表达了战争对社会生产力破坏的深切忧虑,以及自己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烈渴望。回望历史,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墨子,是把“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做得最到位的。一次,他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正请鲁班为他们制造攻城用的云梯,便立即出发,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首都,找到同乡鲁班,告诉他不应该帮着楚王征战杀人,又与鲁班一块儿面见楚王。他说:“有人不要自己的好车,去偷别人的破车;不要自己的锦衣,去偷别人的粗服;不要自己的美食,去偷别人的糟糠,这是什么人?”楚王说:“这人一定有病,患了偷盗癖。”接下来,墨子通过层层比较,说明楚国打宋国,也是有病。

          楚王说:“那我已经让鲁班造好云梯啦!”显得仍然不甘心。墨子说:“不碍事。请让我造出防守用的装备,与鲁班比试比试。”结果,一次次都是鲁班输了。鲁班着急了,告诉墨子:“要赢还有一个办法,但我不说。”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我也不说!”楚王好奇地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办法啊?”墨子答道:“鲁班以为天下只有我一个人能赢他,如果把我除了,也就好办了。但我要告诉你们,我的三百个学生已经在宋国城头等候你们多时了。”楚王一听就下令不再攻打宋国了。

          表面看,这是墨子与楚王、鲁班间的一场对话,说的是攻防装备和兵员素质的事情,实际上,隐含其中的是有道、无道的问题;是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的问题;是“以道佐人主”,还是“以无道佐人主”的问题;是称霸逞强,还是“不以兵强天下”的问题。

          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霸权国家奉行冷战思维,维护单极世界,相继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是“以兵强天下”的表现。与此相伴随的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等,处处显示着霸凌思维下的双重标准。这种现代版的“以兵强天下”给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屈辱和颠沛流离,偏离了天道、人道,注定会应验老子说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综上所述,这一章揭示天道好还、“物壮则老”的规律,指出不逞强好胜才合乎道,表现了老子对战争的基本立场与态度。老子从道有好生重生之德、自然清静无为的原则立场出发,从整体角度愤怒控诉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而否定、反对当时流行的争霸兼并战争。这种观点,对后人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责任编辑:常乐乐